山东001在线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查看: 1090|回复: 0

如果想了解真实的西藏,就看这位导演

[复制链接]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郁闷
    2018-2-22 13:59
  • 签到天数: 2 天

    [LV.1]初来乍到

    发表于 2019-8-17 18:17:42 | |阅读模式
    作者:今日头条



    如果想了解真实的西藏,就看这位导演-1.jpg



    《阿拉姜色》注定无法成为另一部《冈仁波齐》。

    因为在《阿拉姜色》中,导演松太加有意回避了所有关于西藏的奇观。
    那些在《冈仁波齐》中被多角度全方位展现过的磕长头、布达拉宫、天葬、随风飞扬的经幡……在松太加的镜头中,全都不是主角。
    布达拉宫的镜头只在影片结尾出现了短短几秒,磕长头也只是人物的动作逻辑,并非呈现的重点,经幡只在大远景的角落可见,而天葬干脆被导演彻底留白。
    这或许就是藏地导演和非藏地导演之间天然的差别。
    在张杨看来,把朝圣路巨细靡遗地呈现出来,已经让影片具备了某种神性,可供普通人做意淫般的瞻仰。
    松太加的电影却在有意地摒除神性,还原人的姿态。
    因为在他眼里,那些关于西藏的神圣标签早已融为生活的背景,无需被刻意放大或特写。
    真正值得关注的,永远是人。
    所以看松太加的电影,你依然可以清晰地辨认出那是西藏,但又绝不会止步于此,因为影片接下来将会告诉你,那里的人们遭遇的离合悲喜和你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。
    这就使得松太加的电影,得以超脱于藏地特质,具备了更普世的观赏价值。

    如果想了解真实的西藏,就看这位导演-2.jpg


    有人管松太加叫藏版“是枝裕和”,表面看是胡扯,细想有点道理。
    两个人确有一定相似之处。比如他们都是作者型导演,有很强的编剧能力,且关心的题材也多是家庭矛盾,并将大量镜头指向日常的生活细节。
    松太加的前作《河》讲的是一个即将迎来二胎的三口之家中,小女孩的长大焦虑以及上一代父子之间的隔膜。
    《阿拉姜色》讲的是一位继父如何履行妻子对前夫的遗愿,并与继子之间达成相互的理解。
    这些“家长里短”式的生活困境,是枝裕和的电影都有涉及。
    但同时,两者之间又有很大的不同。这个不同一定程度上是由“文明差异”带来的,直观表现为电影的视觉空间。
    是枝裕和电影中的人物,通通被框定在一个狭小局促的日式建筑中。
    他们被困在其中,无法期待任何外力解决此中的矛盾,也只能在彼此不断的摩擦和碰撞中,磨出一份理解。
    看是枝裕和的电影,看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羁绊。
    这种羁绊,同时成为爱和恨的理由。它是《步履不停》里奶奶对爷爷年轻时出轨的记恨又隐忍不说,也是《比海更深》里良多怨恨父亲,又因走了父亲的老路而油然而生的那份理解。

    如果想了解真实的西藏,就看这位导演-3.jpg


    反观松太加的电影,虽然困境相似,但所处的空间却彻底不同了。
    我很喜欢看他电影里那些豁然出现的大全景镜头:远处是雪山,近处是青草,中间的黄土地上延伸出一条公路,人走在其中。
    这时人与人之间的纠葛变得那么渺小,而人与广袤空间的关系却变得无比清晰。
    它创造出了一个完美的孤独时空,使人有了避开他人和自己对话的机会。
    所以松太加的电影更关心人与自己的和解。
    《阿拉姜色》的男主人公罗尔基自始至终都在纠结一个问题:究竟在妻子心中,自己和死去的前夫孰轻孰重?
    这个问题看似是他与妻子间的芥蒂,进而演化为他对继子的排斥,但究其本质,无非是他自己心中无法排遣的一份妒意,与他人无关。
    特别是在妻子死后,这个问题彻底成了他要独自面对的问题。
    这还不算完,影片进一步向他提出挑战。妻子在临死前向他坦白,原来她执意要走的这段朝圣路,竟是要履行与前夫未尽的诺言。妻子恳求他带上继子走完剩下的路,去拉萨完成这段旧日恋人的夙愿。
    可想而知,那一刻的罗尔基心情是多么复杂。
    而与此同时,他心中的问题也在妻子离世后悄然变化:或许比起猜测妻子对自己的爱之深浅,更应该问寻的是,自己对妻子的爱能否包容下一句临终的托付和一个无辜的孩子?
    罗尔基心里也没有答案,但是他决定上路,为了妻子试一试。

    如果想了解真实的西藏,就看这位导演-4.jpg


    这似乎是典型的公路片模式。
    可松太加执导的“公路片”,又有着明显反类型的企图。
    《阿拉姜色》和他的处女作《太阳总在左边》,都涉及一段通往拉萨的朝圣路。
    但有趣的是,两部影片主人公与自己的和解,都不是在终点拉萨达成的。
    《太阳总在左边》中的少年尼玛,因意外撞死母亲而陷入悲痛,他带上一抔渗有母亲血迹的黄土徒步走向拉萨,期望获得救赎。
    可预料中的救赎并没有如约而至,绝望的尼玛从拉萨返程。影片很意外地将尼玛磕长头的朝圣路全部略去,转而从他的返程之路拍起。
    你能想象吗?
    一部公路片的起点,竟是从一场失败的旅程开始的。
    《太阳总在左边》从一开始,就宣告了公路片模式的无效。
    与之相比,《阿拉姜色》是用另一种方式重复了这种无效。
    罗尔基和继子诺尔吾历尽漫漫长路,来到了拉萨脚边。
    而影片拍了他们进入拉萨后的场景吗?
    没有。
    终点拉萨只是在诺尔吾登上高山后的匆匆一瞥中,仓促现身,此后再无踪影。
    镜头重新拉回这对父子,那一刻的他们因高山阻隔,无法看见拉萨,可是,他们却在真正到达拉萨之前,在那片毫无神迹的荒地上完成了相互的谅解。

    如果想了解真实的西藏,就看这位导演-5.jpg


    松太加用这样的方式是要表达什么呢?
    在我看来,这是向所有对朝圣路、对拉萨、对布达拉宫怀有“刻奇”心理的人们发出的一次尖锐的质疑。
    它指出一个简单到令所有人忽视的事实:与自己和解的钥匙不在拉萨,而是藏在内心。
    那么朝圣路的意义就不再是终点拉萨,而是整个行走的过程。
    准确的说,是这段路留给他们的一段独处的时间。
    正如《太阳总在左边》里那位老者对尼玛说的话。他说:“当痛苦遇见时间和孩子,就会淡然失色。
    影片中,尼玛最终回到了家,他没有舍得把那抔沾有母亲血迹的土留在拉萨,而是把它重新撒回了母亲死去的那片土地上。
    而在终点,他的哥哥和小侄子正在等他回家。

    如果想了解真实的西藏,就看这位导演-6.jpg


    《河》中,祖孙三代最终放下成见,一起坐在曾经阻隔他们的那条河前。
    爷爷说:“咱们坐一会儿吧,等河清了再过河。”
    小女孩说:“爷爷,我把小熊埋进了土里,等明年春天就会长出好多好多的小熊。”
    这条河就是时间的本体。
    祖孙三代看呆了,沉默了,终于明白只有时间会淘尽所有的泥沙。有时候除了等待,我们并不能做更多。
    《阿拉姜色》的结尾,儿子唱起名为“阿拉姜色”的祝酒歌,那是这重组的一家三人唯一的一段美好记忆。
    罗尔基给继子剪起了头发。让人恍然想起李沧东的影片《密阳》的结尾。
    细碎的头发飘进了阳光里。
    黑暗中,父亲对儿子说:“过几天,我们挑个吉利的日子,去拉萨完成你母亲的夙愿。”
    其实,去不去拉萨已不再重要。重要的是,他们在一路上重新确认了彼此的情感。

    如果想了解真实的西藏,就看这位导演-7.jpg


    比起日常生活,其实朝圣路上并不会有更多奇迹。
    母亲终究会死,不会因为内心虔诚而获得新生;该忍受的痛苦还要自己忍受,并不会因为接近神明而获得特赦;想要获得的救赎或和解,仍需等待,因为时间已做了最好的安排,就像罗尔基最终明白的那句话:“一切皆是缘分。”
    在这个寒冷的深秋,在这个最冷的档期,《阿拉姜色》注定将是一部被忽视的电影。
    但我想说,无论如何,松太加都不该是一个被忽视的导演。
    或许这一点,也只能等待时间来证明。

    QQ|手机版|小黑屋|Archiver|山东001在线 ( ICP11027147 )

    GMT+8, 2024-5-6 04:21 , Processed in 0.066110 second(s), 23 queries , Gzip On.

    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    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  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