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001在线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查看: 706|回复: 0

潍坊丁氏家族

[复制链接]

该用户从未签到

发表于 2017-9-17 18:00:00 | |阅读模式
31d500026cc4cf88c39e

3a0800046861722554f9


丁永志先生

作者介绍:
丁永志,山东潍县潍城区人,海州丁氏(谦益堂)分支潍阳丁氏18世孙。潍县著名乡绅丁叔言之子。1950年入山东大学哲学系,1953年就职青岛理工大学教书育人。
我在这里说的潍坊丁氏家族是指和十笏园历史有关的丁氏家族。
人生一世,有一些事情是自己所无法选择的,包括自己的家庭出身,家族姓氏,出生地区和年月,以及所处的时代,自己只能被动地承受。我被动地承受了出生地潍坊,也被动地承受了我的祖先,成了丁氏家族的后代,我没有挑选它的权利,只能寻根问祖地去了解它、记述它。
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,丁姓的始见大致是在3100年以前的周武王伐纣之时。《姓氏考略》记载有:太公金匮,武王伐纣,丁侯不朝,丁姓始此。明确指出了当时已有丁姓的诸侯。另外,据《万姓统谱》、《通志氏族略》等资料记载,姜太公之子伋谥号为齐丁公,子孙以其谥号为性,称为丁氏,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。这两种说法,或者还有其它种种说法,我不是研究历史的,究竟哪一种说法对,我无从考证。下面我只说说潍县丁氏,特别是十笏园所在地的丁氏的来源。
潍县丁氏、诸城丁氏都以丁兴为始祖。我父亲丁叔言在《五十年之回顾》中写道:始祖兴,湖北武昌县人,以铁枪从明太祖,征伐有功,调守海州卫。一世祖山,由海州迁潍。比父亲年长三百岁的诸城人、曾创作了长篇小说《续金瓶梅》的丁耀亢在其《族谱序》中也写道:当元之末,始祖讳兴者,以铁枪归明太祖,从军有功,除淮安海州卫百户,子贯世袭。自海州而徙琅琊,则自兴之次子推始。
潍坊丁氏的直接始祖是丁山,他是元末武将武昌人丁兴之三子。丁兴因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有功而受封海州,其子孙则由海州分迁诸城、潍县、寿光、黄县、日照等地。明洪武二十四年,即1391年,丁山迁潍,卜居城南门,生计困难,人丁不旺,至明天顺年间,即1459-1464年间,始有丁琰为河南太康县训导,丁俊为安徽桐柏县县丞,而后家业逐渐兴发,及至明清发达鼎盛,成为潍县巨富。到了清朝末年,丁氏已发展成为潍县第一富户。
据说山东的丁姓,包括日照、黄县等地的丁姓,有着共同的祖先,彼此相遇,只要说明是第几世,就可以认亲属、叙长幼。我是丁家的第十八世,现在往上数,数到我的第十二世祖叫丁庸行,他经商致富,振兴门庭。我的第十三世祖叫丁克成,他守成创业,家门更兴,他的四个儿子:廷模、廷举、廷选、廷珍都受过良好教育,分别考上举人或进士,在外地为官,如丁廷模为工部都水司郎中,丁廷举官刑部主事,晋兵部郎中,丁廷珍为刑部郎中。因为他们在京城为官,所以眼界开阔,精于经济,兄弟四人利用全家雄厚的经济基础,在家乡广发帖子钱,从中获取暴利,从而成为潍县首富。兄弟四人分家后,就成了所谓的一宅、二宅、三宅、四宅。十笏园所在地的丁四宅是由丁廷珍开始的。
丁廷珍有三个儿子即善宝、善庆、善长,这就是我的曾祖父辈,兄弟三人再分家,又分出了五宅和六宅。四宅住胡家牌坊街北老宅,五宅住东门里大街路北,六宅住南门里大街路西。据估计,这丁氏六大宅门,最兴盛时,共有土地六万余亩,房屋五千余间。潍县在清代历史上有著名园林十余处,有小苏州之称,而其中丁宅就有莲池别墅、叠石山馆、西园和十笏园等四处。丁氏在潍县有钱庄一处,在潍县、诸城、莒县设丰利、丰享、益丰等当铺六个,还有利享、德享、际元、义盛等商号,在潍县还有中华大戏院、中华池澡堂,合资民丰电气公司,另外原有学校三处,在北京开设了元隆商号,在济南投资鲁丰纱厂,在大连经营广和公贷栈,在青岛设立全省通联号义德栈,在上海、济南都有分栈,在上海还参股南阳兄弟烟草公司和五洲大药房,成了名副其实的潍县首富。
丁善宝是我的曾祖父,他是十笏园的创建人,他有五个女儿,但只有一个儿子毓春却又夭折,不得已过继了善庆的长子毓庚为子。丁毓庚就是我的亲祖父,他继承了丁四宅的全部产业。祖父的原配是诸城王氏,她生了三个儿子,长子锡彭,十八岁去世,二子锡彤早殇,三子锡纶,字叔言,就是我的父亲。父亲出生后不久,我的亲祖母王氏病故。两年后,祖父又娶了本县的陈氏祖母,陈氏祖母又生了两个儿子,一个是锡田,字卓千,就是我的五叔,即丁伟志的父亲,另一个是锡铭,字護丞,即我的十叔。不久我的陈氏祖母又去世了,祖父纳了偏室诸城戴氏,戴氏祖母只生了五个姑娘。在宣统元年,祖父又娶了章丘旧军镇孟氏做继室,孟氏祖母只生了一个女儿。
我的父亲丁锡纶,字叔言,以字行。他十三岁时出嗣给丁善长为嗣孙,所以丁善长又是我的曾祖父。丁善长是丁廷珍三子,字心臣,号莲峰,他是清代太学士,刑部郎中带加一级军功,覃恩四品封典,浩封中宪大夫,貤赠资政大夫,擅长诗文、绘画。所以我父亲也自幼学习诗文和绘画,而且也都学的很好,深得我祖父的喜爱,他继承了丁六宅的全部产业。
到了我父亲主持家政的时期,丁六宅的资产已经超过四宅,而成为潍县首富。我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中,可是我在丁六宅中只住了六年,我是1931年出生的,到1937年我就去了上海,后来也一直没有去过。那时我年龄太小,只记得六宅的房屋庭院很多,也有一个花园,还有一个新建的二层楼,就是所谓的小黄楼。相比之下,我还是对丁四宅熟悉些,因为我后来在潍县读书时,又住到四宅去了。
四宅在我祖父去世后,到了我父亲一辈分成了三房,即伯父锡彭,五叔锡田,十叔锡铭。伯父锡彭无子,又把我的二哥笃志过继过去,继承他的香火。另外还有孟氏祖母、戴氏祖母,也各自分得一份产业。伯父分到了十笏园及故宅西侧前区,十叔分到了后花园及西侧后区,五叔分得了故居东侧房舍和城东南郊的草庙子花园。两个祖母未分房,孟氏祖母住了五叔所分得的两个院落,戴氏祖母住了伯父分到的一座二层小楼。
到了抗日战争后期,因为丁六宅的房舍全部被日本人所占用,父亲和我们这些孩子们也都搬到了丁四宅,住到了我二哥笃志的房舍里,由此我也曾在十笏园旁的宅子里住了五年。这五年中,我在丁氏群化小学和县立中学读书,直到1947年我离开潍县到青岛读书为止。
我在四宅居住时,是随父母一起住在和十笏园只有一墙之隔的一个院落里,我们住在此院的正房,我还记得院子里有一片观音竹,1946年冬,父亲被债务所逼,自杀于此房的西耳房里。我也曾短时间在十笏园内的碧云斋住过,我们当时把它叫做新屋。我还常到习庵去,习庵原来是我五叔读书学习的地方。当时五叔已病故,我们习惯把五婶母处,即丁伟志和他的两个姐姐居住的地方叫做习庵,我经常到习庵去,目的是找伟志一起学习和玩耍。这是我对于四宅的记忆。
四宅和六宅是潍坊丁氏家族的主要代表,这个家族的兴衰史是过去潍县历史的一部分,既有必然性,又有偶然性。这个家族的规模似乎比巴金所著的;家中所说的那个家庭还要大,还要复杂。家庭中的人物有好,有坏。既是书香门第,又是封建地主,既有文化的底蕴,又有封建的意识。这个家族对于我们这些后代的影响也是双重的。

QQ|手机版|小黑屋|Archiver|山东001在线 ( ICP11027147 )

GMT+8, 2024-4-25 21:47 , Processed in 0.061723 second(s), 24 queries , Gzip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